在种植作物的过程中,病害的出现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如何减轻作物病害,就成为很多种植者们难以攻克的难题,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些种植作物要注意的事项。
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在种植作物的时候很多种植者们对于提前预防作物病害这个问题上往往不够重视,很多种植者们常常犯的错误是,没有对作物做到一个提前与作物病害的习惯,基本上都是等作物出现病害的时候才进行药剂防治,或是有些种植者们出现预防病害舍不得用药,发病后却拼命用好药、重复用药、大量混合用药的习惯。
老话说的好:防治要趁早,在防治时任意加大用药量和盲目混用药剂,或是随意缩短药剂安全间隔期,使得作物生长在“治病、致命、致畸”的环境里。长期落后的栽培措施和病虫害防治手段与优良品种的种植要求不相适应。防治用药现状乱、混、杂现象不仅不能很好的防治作物病害,相反还能造成作物病害加重,使得作物产生药害,加重作物作物病害的发生。
落后的病虫害防治理念与无公害设施蔬菜施药技术不相适应,施药时忽略了天气、环境、生长期因素等。比如在昼短夜长、弱光环境下,不考虑植株生长现状、恶劣条件和药剂吸收渗透的规律,施药剂量仍然不减,一个浓度用到底,甚至加入增效剂,致使叶片渗透作用加快,引发叶片功能性衰竭枯死斑。
打药万能论:很多种植者们存在着药水能治一切的思想,不管作物出现什么状况,不论什么原因,有病或有异常就喷药只要打药就能解决一切的药剂论。
蔬菜病虫害简单识别方法:虫害,到田间观察作物,首先要看看这些植株上有无明显害虫及其为害的表现。如蚜虫、棉铃虫等刺吸、啃食、咀嚼蔬菜引起的植株异常生长和伤害现象,无病原物,有虫体或排泄物可见。来判断作物是否有虫害,以此来选择什么样的防治方法对症下药。
不同季节作物病害也不同,在天气相对干旱且温暖时,叶片上有由黄白色失绿斑点组成的黄斑,整个叶片僵硬或扭曲,植株生长缓慢,最好先看看叶片背面有无红蜘蛛、叶螨、白粉虱、蓟马等刺吸式口器的小型害虫。在气温高且闷热的环境下,作物顶端嫩叶小、黑、僵、卷叶片背面有油点,幼果上有皴状斑块,多是茶黄螨为害所致。此时种植户就要注意了。在作物出现植株矮小、叶色偏黄,叶片背面和正面既无害虫也无霉、粉、点状物,从植株顶端往下查看,茎秆、根部有无异常,如韭菜及葱蒜类根部的蛆虫(种蝇或蕈蚊)所致。被蝼蛄为害的作物根系呈乱麻状;金针虫往往在作物地下器官上钻成多个孔洞;蛴螬则在作物的根或地下茎等器官上挖成坑;低龄地老虎幼虫,在作物幼苗嫩叶上咬成针孔状花叶;大龄地老虎幼虫往往是从作物接近地面的茎基部咬食,切断茎秆并拖至虫穴处。作物虫害会大大的危害作物的生长,影响作物的品质,我们在防治上要选择专门针对此类虫害的药剂来防治,通常建议选择使用微生物菌剂防治,可以选择生物菌剂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来防治此类虫害。
作物侵染性病害:作物病害一般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开始时作物表现呈点片状的危害形式,也存在零星分散且健病株混杂存在,随着病情的发展常形成发病中心,并继续向四周扩散蔓延,由轻到重的病变过程。一般我们分为真菌性、细菌性、病毒病、根结线虫等病害危害。
真菌性病害:作物受病菌侵染时植株染病部位有霉状物、菌丝体并产生病斑。真菌病害症状多表现为植株坏死、腐烂和萎蔫,大多数在病部有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锈状物等病症。
细菌性病害:作物细菌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作物植株坏死、萎蔫、腐烂等症状,病部有菌脓、菌膜、菌痂。坏死病斑多受叶脉限制,为角斑或条斑,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常有黄色晕圈,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萎蔫性病害,用手挤压病株茎基部横切面,可见菌脓,且维管组织变褐色。我们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如辣椒青枯病、白菜软腐病、芹菜软腐病等作物病害。
病毒病害:蔬菜感病后会引起作物植株畸形、丛簇、矮化、花叶、皱缩、坏死等症状,并有传染扩散现象。多为系统性侵染,症状多从顶端开始表现,然后其他部位陆续出现。
根结线虫病害:作物受根结线虫危害后会造成植株生长衰弱,营养不良,生育迟缓,致使植株矮小,色泽失常,叶片萎蔫,与缺肥水的表现相似。叶片、茎秆没有病原物,拔出根系,根部长有瘤状物。
非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受不良生长环境限制,以及天气、种植习惯、管理不当等因素影响,蔬菜局部、或整株、或成片发生的异常现象,无虫体、病原物可见,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
药害:因过量施用农药或误施、漂移、残留等因素造成的蔬菜生长异常、枯死、畸形等现象。
肥害:因偏施化肥,造成土壤盐渍化或缺素,导致植株烧灼、枯萎、黄叶、化瓜等现象。如在育苗床或大田中施用未充分腐熟的鸡粪,会造成烧根、沤根、氨气中毒、土传病虫害严重等现象。
以上的作物种植防治误区都是很多种植时常见的作物病害,也会是很多种植户常常会走进的防治误区,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出来,希望对广大的种植者有帮助。
关注强兴生物:
了解更多更多产品信息,关注强兴生物微店商城
服务电话:400-033-5870
0779-2050030
咨询电话:18877950090
18877950122
|